乱买发票抵扣,无疑给自己埋下定时炸弹
最新,一案导致3900余家企业涉嫌虚开被发现
根据《浙江法制报》昨日新闻报道,绍兴市越城区公安分局联合国家税务总局绍兴市税务局破获一起特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起源是今年2月,绍兴市税务部门在例行检查中发现,越城区一工贸园区内的4家服装加工企业2017年8月收受江苏某纺织品公司开具的货物名称为“棉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7份,价税合计70余万元,棉布均为江苏某纺织品公司上门推销并送货上门。
然而,绍兴4家企业在接受税务部门调查时,对生意的往来情况却支支吾吾,含糊其词。交易金额只有70余万元、税额10万余元,可4家企业为何说不清生意往来?结合发票的开票时间相近、发票号码相连、货物名称相同的情况,税务部门怀疑这4家绍兴企业有涉嫌虚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嫌疑,与越城区公安分局迅速启动警税联动机制,展开联合调查。
经查,绍兴4家涉案企业向江苏某公司“购买”棉布后,通过企业对公账户“支付”货款,款项均会在当日或隔日从江苏企业对公账户转到关系人个人账户,扣除一定比例的开票费后再汇回到中间人官某某、朱某某个人银行账户,待二人扣除介绍费后余款返回到绍兴受票企业负责人个人账户。根据官某某、朱某某银行流水,近一年资金进出达2亿元之多。
专案组根据调查掌握的上、下游涉案企业情况,以及重点涉案人员之间关系,理清了发票、资金、人员脉络关联表。通过大量的证据顺藤摸瓜,组织100余名警力分成9个抓捕小组,赶赴重庆、河北等六省市统一收网,抓获官某某、朱某某等15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初步查明全国22个省市的3900余家中小企业参与其中,涉案金额52.3亿。
虚开的地下产业链
本案的破获,揭开了“偷税漏税”背后的地下产业链。
我国增值税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税款抵扣”办法,只针对商品在流转中的增值部分征收。也就是说,一件商品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再到批发、零售、消费各个环节,相关企业只需对本环节增值的部分纳税。
这种“销项-进项”的抵扣设计,避免了重复征税。然而,有的企业故意做大“进项”税额,夸大成本,刻意削减商品的账面增值,以此达到少交、甚至不交税的目的。
这种潜在需求,催生了专门虚开增值税发票的地下“开票公司”。
传统的虚开模式可谓“温柔虚开”,虚开各方辛辛苦苦伪造资金流、货物流,按合法企业的标准制作账簿凭证留存备查。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如发现异常,可以通过调查询问、上下游税务机关联合协查等方式验证其业务真实性,并依法作出相应处理。
当下,随着简政放权的不断推进,一般纳税人资格登记和领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毫无门槛可言。部分虚开方撕下温柔面纱,大量虚开后直接走逃,简单粗暴,谓之“暴力虚开”。
一些嫌疑人非法大批量购买他人身份证,冒用他人身份办银行卡、电话卡、注册微信,疯狂注册公司,找来闲散人员充当公司法定代表人,然后去税务机关领取发票。
注册的公司名称五花八门,各行各业都有,只是徒有虚名,为了方便‘服务’不同的企业而已。他们从不正经做生意,只做一件事:向税务部门申领发票,帮企业消减账面增值,逃避增值税。
它们的手段十分低劣,大量开票,没有进项就采取乱填申报表方式逃避增值税款,更有牛逼的,开完后直接走逃,肆无忌惮。犯罪嫌疑人靠开具发票金额的提成,也就是所谓的“手续费”,非法获利。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