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的《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我2次读后整理的)1、2部分是历史与哲学,第3部分才是未来学
欲知未来,先学历史
《未来简史》开篇居然没有说未来,而是说先谈了学历史的意义。作者举了个例子:
欧美中产阶级家门口都有片漂亮的草坪,每年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维护。如果了解历史的话,就知道工业革命前,草坪是贵族的身份象征,因为没有完全机械化,全靠人力维护一大片草坪非常贵,除了好看好玩之外没有什么价值产出,所以那时草坪崇拜一点问题没有。
可现在既有割草机还有自动灌溉,弄个草坪没有太多成本,只是一种历史习惯而已。
你如果知道这点,就多了一种选择,可能不必要背负这个历史枷锁了。
第1章 人类的新议题
数千年来人类面临的三大重要生存课题是饥荒、瘟疫和战争,但这些已经是可控的了,“每天因为吃太多而丧命的人比被饿死的人要多;因为太老死去的人比感染病毒死去的人多;自杀而死的比被战死、恐怖主义和罪犯杀害的人多”。
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就算一个人没了工作,也不太可能活活饿死。医学和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大规模感染病毒死亡成为小概率事件。另一方面,知识成为主要财富来源,因此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的战争逐渐消失。未来人类面临的重大议题是长生不死、幸福和化身为神。
在赫拉利的构想中,幸福快乐有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心理层面要期望得到满足,而生理层面是进化适应生存、繁衍的需要,不可能持久。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人获得永久的幸福感,因为人的幸福感是由生化机制控制的(类似毒品?)。
人类会逐渐把工作和决策交给机器和算法来完成。这样一来,被技术发展抛开的“无用的大众” 将无所事事,而少数超级富豪还能享受到这些新技术的最大成果,即利用科技的发展完成进化、编辑自己的基因,最终与机器融为一体,成为永生和进化的“神人”。
人类不再平等,不死就在眼前。
第一部分 智人征服世界
——虚构与信仰的重要性
第2章 人类世
其他动物也有情感,情感就是一种算法
历史演进中人与神的关系变化
采集狩猎时代,人既不是无神论,也不是有神论者,而是“泛灵论”者,相信万物有灵。
农业时代,人学会了驯化动物和植物,“泛灵论”终结,人开始跟“神”打交道,人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只要对神负责就可以。而且认为人是有灵魂的,超过了所有动物。
到了工业时代,同时还有进化论的出现,人发现并没有神,而且现代人力量强大,可以直接对动物和自然界为所欲为,不需要神的庇护。
没有神,是否就意味着虚构故事的终结呢?
第3章 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
进化论说明灵魂不存在,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可以讨论虚构的事物。
“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然后通过某种假想出来的意义,把众人高效的组织起来。
上帝、国家、金钱、公司、价值观,这些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互联主观。
历史上每个时期,人们基于共同的想象虚构出来的故事去改造世界甚至自己。
第二部分 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
——当前最大的宗教是“人文主义”
第4章 虚构的故事推动着人类的变革
赫拉利说:真正有权势的人类组织根本不在乎真相如何,他们只在乎把虚构出来的信仰强加给每个人,并利用这个信仰去改变真实的世界。
比如金钱是政府虚构的,并把价值强加给人们。学位证书是教育部门虚构的,但社会上大家都认这张纸。
虚构的强大力量不在于离真实多近,而在于能把更多的人有效组织在一起,促进这些人的合作。宗教更是如此。
说到宗教,作者认为当前最大的宗教就是“人文主义”。
第5章 科学与宗教
宗教最大意义是维护秩序
科学研究事实,宗教讨论价值观
第6章 经济增长与信仰改变
★几千年来,贪婪是打破社会财富平衡的罪恶,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贪婪是促进发展的好事。
★我们死后并没有天堂等着我们,但我们能够在地球上创造天堂,并永远活在天堂里。我们只需克服一些技术困难。
第7章 人文主义成为新的宗教
当人信仰宗教(如基督教)的时候,他的生活充满意义,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宗教不断可以把人组织起来,而且还能起到提供道德判断的指引,但到了现代,科技变得越来越强大,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根本没有上帝,那道德约束又从哪里来呢?
而科技发达,很多现代人不信上帝后,就需要自己给生活找意义。
人文主义倡导“以人为本”,崇拜人性,用人性代替宗教里神的地位,用人的感受和体验,给外部世界制造意义。
过去上帝说了算,现在你内心说了算。Follow your heart!遵从内心的召唤。
人文主义的三大派别和斗争结果
“正统”的人文主义(自由主义):就是今天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每个人的内心体验都是重要的,应该赋予所有人自由表达的权利:
1、政治:应该民主,听选民的意见,选民要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喜欢谁选谁。
2、经济:搞自由市场,把决定权交给消费者,消费者永远是对的。
3、道德:你感觉好,而且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你就可以做。
4、教育:老师不再强调教科书的标准答案,而是启发学生:你是怎么想的?
5、艺术: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人的眼睛,你认为它美,它就是美的。
社会主义人文主义:认为自由主义太过强调了个人的感情,忽视了集体。
进化人文主义:认为并非所有人的情感都一样重要,有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强,要让优秀的脱颖而出。(如果“优秀”按人种分,那其实就是纳粹)
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可以说是这几派交战的经历。最终自由主义者胜出。
第三部分 智人失去控制权
——人类的未来
第8章 人类没有“自由”意志
自由主义的危机
西方的主流思想强调的“政治正确”——“自由主义”就是人文主义的最大分支。
1、我和我的“自我”是不可分割的,用心审视,就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要倾听它的声音。
2、真实的自我是完全自由,拥有自由意志的。
3、没有人比我自己更了解我自己,必须自己说了算,不能让别人替我做决定。
那自由主义的危机是什么呢?
科学目前已经有了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三个假设都是错的。
1、大脑中不只一个“自我”
人大脑有两个半球,左半球负责控制右边的身体,包括眼睛和手,右半球负责左边。
左半球有语言功能,侧重于逻辑;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
两个半球之间靠一个很厚的神经管连接,可以直接交流。
现代医生为了治疗严重癫痫的病人,会把两个大脑之间的神经管切断,让左右大脑不能直接对话。这样就有了大脑科学实验的绝佳机会:
科学家对一名做了神经管切断手术的小男孩沟通,问他长大想干什么,他回答说:“我想当个制图员”。(注意,这肯定是左脑的答案,右脑没有说话能力)
然后研究者把小男孩的右眼挡住,只让用左眼看。然后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是同样一个问题:“你长大想干什么?”
因为右脑不能说话,研究者给小男孩一套字母拼图板。只见这个小男孩的左手开始行动,在桌面上拼出了一个单词—-赛车手。
这个实验说明,这个男孩至少有两个自我,左脑想当制图员,右脑想当赛车手。那么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呢?
作者又陆续举了几个类似患者的例子,实验都证明大脑中各个部门之间有时候是各自为政的。
除了左右大脑的这种分发,赫拉利还提到了另外一种分割自我的方法:“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平时的自我认同,主要由“叙事自我”控制,叙事自我一直在讲故事,让我们感觉自己生活有意义,生活是逻辑自洽的。
2、自由意志不存在
科学家说的自由意志,是人能不能“选择”自己的欲望?
很多实验证明,人的欲望并不受意识控制。我们只能“感觉”到欲望,再据以行事。
科学家可以在你大脑植入电极,控制你“想”干什么。
甚至美军研发了一种头盔,带上去就可以把你不想要的各种想法去除,让你专注于一件事儿。
如果这算自由意志的话,自由意志很快就能商品化了。
3、计算机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目前为止,好像是没有别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实际上计算机算法就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为了“你自己的利益”,你应该让算法替你做决定。
自由主义三个假设不存在的后果
如果没有一个单一的自我,自由意志也不存在,自己其实也不了解自己。
那投票选举到底是谁做出的决定,外界甚至可以直接控制你想要什么,凭什么认为你投出的选票是神圣的?
凭什么向社会要求重视个人胜过集体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呢?
科学证明上帝不存在,给了“以人为本”的自由主义发展的机会,现在,科学又动摇了自由主义的根基。
★牺牲令人越痛苦,人们就越相信牺牲奉献的对象确实存在。
第9章 人的价值在消失
★智能是必要的,但意识可有可无。
赫拉利说,二十一世纪有三个趋势,对应着人的三种不同命运。
人工智能强大后,人作为一个工作者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都没有了,那么政治经济系统就会认为人没有价值。
人类整体可能还是有价值的,但每个人作为个体是没有价值的。
也许有些个体还是有价值的,但他们是经过生物学升级改造的“神人”。
(一)人变得没用
为什么自由主义能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
因为在工业化国家,人力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大工厂时代每个工人都特别有用,战场上也是人越多越好。
重视每一个人,不仅仅是高大上的概念,也因为那时候的经济和军事需要每一个人。
如果以后不需要了呢?
现代战争越来越依赖高科技,网络战甚至就是几分钟的事。
过去机器取代一些人的工作,人总是能发明新的工作,赫拉利说这可不是自然定律。
而现在的趋势就是机器智能越来越比人更适合工作。比如股市的高频交易、普通律师、医疗诊断等等职业,都会慢慢被机器取代,而且准确率和效率更高。
工业革命带来了无产阶级,现在人工智能革命也会带来一个新阶层:一个对经济和军事来说都没用的阶层。
(二)没有自主的人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会变得慢慢放弃决策权。
计算机与我们的关系,大概分三步走:
1、算法相当于我们身边的先知,你有什么问题问它下,但决策权在你手里。
2、算法相当于是我们的代理人,它告诉你一个大的方向和原则,它去执行,执行中的一些小的决策,它自己说了算。
3、算法成了我们的君主,你索性什么都听它的。
也许有种人不受算法控制,他们就是控制算法的人。
(三)少数精英变成“神人”
世界上总有一些精英是一直重要和有用的。这些人才是世界的主人,站在算法系统背后,做最重要决策的人。
普通人听算法的,算法听他们的。
而且他们不是普通的“智人”,而是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了的人,成了“神人”。
20世纪的医疗技术以治病为主,21世纪的医疗技术可能给人升级为主要目的。而且只有极少数富人能花得起升级的费用。
第10、11章 科技人文主义、数据教
基于科学实验的判断,加上世界三个趋势的发展,21世纪正在酝酿新的宗教以取代自由主义的地位,作者说目前能看到的有两个:
(一)技术人文主义
较保守的科技人文主义仍然认为人类是造物的颠峰,只是需要更优秀的人类,以神人取代智人。
科学实验证明人其实没有自由意志,不能选择欲望,每个决定都是各种欲望交战妥协的结果。
神人要做的事就是干脆用技术手段去除哪些不必要的欲望,如果目标是金钱和权利,那跟这个目标无关的想法,全部去除掉。
作者赫拉利认为,科技人文主义这条路走到最后依然会面临“意义”危机。
(二)数据教和数据主义
更进一步的理论是这样:世间的一切学科,无论是科学、文学、音乐还是经济学,背后都是数学模式。从数学角度,我们可以把一个人、一个动物、一个公司或国家都想象成一个数据处理系统。
生物体无非是各种算法的集合。经济学无非就是把参与各方的欲望和数据搜集到一起,然后做个决策。所有这些无非就是处理数据。
传统上,人们希望理解这些数据,从中获得知识和智慧。但现代数据主义者认为:有些东西的数据太过于复杂,你理解不了也无需理解,直接让算法处理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发现规律拿来用就行了。
这种观点其实就是最近常说的“大数据”的思想。
如果把每个人都想象成一个处理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信息交流,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整个人类历史,就是给这个系统增加效率的历史。
如果一切都是数据处理,那我们就可以把一切问题当成算法问题。只要我们建立了一个“万物互联”的网络,这个网络和它包含的各种算法,就能够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替我们做出各种决定。
到那个时候,与其信奉个人、信奉神人,还不如信奉这个网络!
终究有一天,万物之网会发展到人类无法理解的地步。算法之间相互配合和升级,算法自己产生新的算法,万物之网独立于人类而存在。到那时候,万物之网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宝贵的东西,比人更宝贵。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