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的《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我2次读后整理的)1、2部分是历史与哲学,第3部分才是未来学 

 

欲知未来,先学历史 

《未来简史》开篇居然没有说未来,而是说先谈了学历史的意义。作者举了个例子: 

欧美中产阶级家门口都有片漂亮的草坪,每年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维护。如果了解历史的话,就知道工业革命前,草坪是贵族的身份象征,因为没有完全机械化,全靠人力维护一大片草坪非常贵,除了好看好玩之外没有什么价值产出,所以那时草坪崇拜一点问题没有。 

可现在既有割草机还有自动灌溉,弄个草坪没有太多成本,只是一种历史习惯而已。

你如果知道这点,就多了一种选择,可能不必要背负这个历史枷锁了。

 

 

第1章 人类的新议题

数千年来人类面临的三大重要生存课题是饥荒瘟疫战争,但这些已经是可控的了,每天因为吃太多而丧命的人比被饿死的人要多;因为太老死去的人比感染病毒死去的人多;自杀而死的比被战死、恐怖主义和罪犯杀害的人多 

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就算一个人没了工作,也不太可能活活饿死。医学和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大规模感染病毒死亡成为小概率事件。另一方面,知识成为主要财富来源,因此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的战争逐渐消失。未来人类面临的重大议题是长生不死幸福化身为神 

在赫拉利的构想中,幸福快乐有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心理层面要期望得到满足,而生理层面是进化适应生存、繁衍的需要,不可能持久。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人获得永久的幸福感,因为人的幸福感是由生化机制控制的(类似毒品?)。 

人类会逐渐把工作和决策交给机器和算法来完成。这样一来,被技术发展抛开的无用的大众将无所事事,而少数超级富豪还能享受到这些新技术的最大成果,即利用科技的发展完成进化、编辑自己的基因,最终与机器融为一体,成为永生和进化的神人 

人类不再平等,不死就在眼前。

 

第一部分 智人征服世界

 

——虚构与信仰的重要性

 

第2章 人类世

      其他动物也有情感,情感就是一种算法 

历史演进中人与神的关系变化 

采集狩猎时代,人既不是无神论,也不是有神论者,而是泛灵论者,相信万物有灵。 

农业时代,人学会了驯化动物和植物,泛灵论终结,人开始跟打交道,人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只要对神负责就可以。而且认为人是有灵魂的,超过了所有动物。 

到了工业时代,同时还有进化论的出现,人发现并没有神,而且现代人力量强大,可以直接对动物和自然界为所欲为,不需要神的庇护。 

没有神,是否就意味着虚构故事的终结呢?

 

 

第3章 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

       进化论说明灵魂不存在,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可以讨论虚构的事物。

       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然后通过某种假想出来的意义,把众人高效的组织起来 

上帝、国家、金钱、公司、价值观,这些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互联主观。 

历史上每个时期,人们基于共同的想象虚构出来的故事去改造世界甚至自己。

 

第二部分 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

 

——当前最大的宗教是“人文主义” 

  

第4章 虚构的故事推动着人类的变革 

赫拉利说:真正有权势的人类组织根本不在乎真相如何,他们只在乎把虚构出来的信仰强加给每个人,并利用这个信仰去改变真实的世界。 

比如金钱是政府虚构的,并把价值强加给人们。学位证书是教育部门虚构的,但社会上大家都认这张纸。 

虚构的强大力量不在于离真实多近,而在于能把更多的人有效组织在一起,促进这些人的合作。宗教更是如此。 

说到宗教,作者认为当前最大的宗教就是人文主义  

 

第5章 科学与宗教 

宗教最大意义是维护秩序 

科学研究事实,宗教讨论价值观

 

第6章 经济增长与信仰改变 

几千年来,贪婪是打破社会财富平衡的罪恶,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贪婪是促进发展的好事。 

我们死后并没有天堂等着我们,但我们能够在地球上创造天堂,并永远活在天堂里。我们只需克服一些技术困难。

 

  

第7章 人文主义成为新的宗教 

当人信仰宗教(如基督教)的时候,他的生活充满意义,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宗教不断可以把人组织起来,而且还能起到提供道德判断的指引,但到了现代,科技变得越来越强大,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根本没有上帝,那道德约束又从哪里来呢? 

而科技发达,很多现代人不信上帝后,就需要自己给生活找意义。 

人文主义倡导以人为本,崇拜人性,用人性代替宗教里神的地位,用人的感受和体验,给外部世界制造意义。 

过去上帝说了算,现在你内心说了算。Follow your heart!遵从内心的召唤。

 

人文主义的三大派别和斗争结果 

正统的人文主义(自由主义):就是今天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每个人的内心体验都是重要的,应该赋予所有人自由表达的权利: 

1、政治:应该民主,听选民的意见,选民要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喜欢谁选谁。 

2、经济:搞自由市场,把决定权交给消费者,消费者永远是对的。 

3、道德:你感觉好,而且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你就可以做。 

4、教育:老师不再强调教科书的标准答案,而是启发学生:你是怎么想的? 

5、艺术: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人的眼睛,你认为它美,它就是美的。

 

社会主义人文主义:认为自由主义太过强调了个人的感情,忽视了集体。 

进化人文主义:认为并非所有人的情感都一样重要,有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强,要让优秀的脱颖而出。(如果优秀按人种分,那其实就是纳粹) 

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可以说是这几派交战的经历。最终自由主义者胜出。

 

第三部分 智人失去控制权

 

——人类的未来

 

第8章 人类没有“自由”意志

 

自由主义的危机 

西方的主流思想强调的政治正确——自由主义就是人文主义的最大分支。 

1、我和我的自我是不可分割的,用心审视,就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要倾听它的声音。 

2、真实的自我是完全自由,拥有自由意志的。 

3、没有人比我自己更了解我自己,必须自己说了算,不能让别人替我做决定。 

那自由主义的危机是什么呢?

 

科学目前已经有了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三个假设都是错的。 

1、大脑中不只一个“自我” 

人大脑有两个半球,左半球负责控制右边的身体,包括眼睛和手,右半球负责左边。 

左半球有语言功能,侧重于逻辑;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 

两个半球之间靠一个很厚的神经管连接,可以直接交流。 

现代医生为了治疗严重癫痫的病人,会把两个大脑之间的神经管切断,让左右大脑不能直接对话。这样就有了大脑科学实验的绝佳机会: 

科学家对一名做了神经管切断手术的小男孩沟通,问他长大想干什么,他回答说:我想当个制图员。(注意,这肯定是左脑的答案,右脑没有说话能力) 

然后研究者把小男孩的右眼挡住,只让用左眼看。然后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是同样一个问题:你长大想干什么? 

因为右脑不能说话,研究者给小男孩一套字母拼图板。只见这个小男孩的左手开始行动,在桌面上拼出了一个单词—-赛车手。 

这个实验说明,这个男孩至少有两个自我,左脑想当制图员,右脑想当赛车手。那么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呢? 

作者又陆续举了几个类似患者的例子,实验都证明大脑中各个部门之间有时候是各自为政的。 

除了左右大脑的这种分发,赫拉利还提到了另外一种分割自我的方法:体验自我叙事自我。平时的自我认同,主要由叙事自我控制,叙事自我一直在讲故事,让我们感觉自己生活有意义,生活是逻辑自洽的。

 

2、自由意志不存在 

科学家说的自由意志,是人能不能选择自己的欲望? 

很多实验证明,人的欲望并不受意识控制。我们只能“感觉”到欲望,再据以行事。 

科学家可以在你大脑植入电极,控制你干什么。 

甚至美军研发了一种头盔,带上去就可以把你不想要的各种想法去除,让你专注于一件事儿。 

如果这算自由意志的话,自由意志很快就能商品化了。

 

3、计算机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目前为止,好像是没有别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实际上计算机算法就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为了你自己的利益,你应该让算法替你做决定。

 

自由主义三个假设不存在的后果 

如果没有一个单一的自我,自由意志也不存在,自己其实也不了解自己。 

那投票选举到底是谁做出的决定,外界甚至可以直接控制你想要什么,凭什么认为你投出的选票是神圣的? 

凭什么向社会要求重视个人胜过集体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呢? 

科学证明上帝不存在,给了以人为本的自由主义发展的机会,现在,科学又动摇了自由主义的根基。

 

牺牲令人越痛苦,人们就越相信牺牲奉献的对象确实存在。

 

 

第9章 人的价值在消失

 

智能是必要的,但意识可有可无 

赫拉利说,二十一世纪有三个趋势,对应着人的三种不同命运。 

人工智能强大后,人作为一个工作者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都没有了,那么政治经济系统就会认为人没有价值。 

人类整体可能还是有价值的,但每个人作为个体是没有价值的。 

也许有些个体还是有价值的,但他们是经过生物学升级改造的神人

 

(一)人变得没用 

为什么自由主义能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 

因为在工业化国家,人力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大工厂时代每个工人都特别有用,战场上也是人越多越好。 

重视每一个人,不仅仅是高大上的概念,也因为那时候的经济和军事需要每一个人。 

如果以后不需要了呢? 

现代战争越来越依赖高科技,网络战甚至就是几分钟的事。 

过去机器取代一些人的工作,人总是能发明新的工作,赫拉利说这可不是自然定律。 

而现在的趋势就是机器智能越来越比人更适合工作。比如股市的高频交易、普通律师、医疗诊断等等职业,都会慢慢被机器取代,而且准确率和效率更高。 

工业革命带来了无产阶级,现在人工智能革命也会带来一个新阶层:一个对经济和军事来说都没用的阶层。

 

(二)没有自主的人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会变得慢慢放弃决策权。 

计算机与我们的关系,大概分三步走: 

1、算法相当于我们身边的先知,你有什么问题问它下,但决策权在你手里。 

2、算法相当于是我们的代理人,它告诉你一个大的方向和原则,它去执行,执行中的一些小的决策,它自己说了算。 

3、算法成了我们的君主,你索性什么都听它的。 

也许有种人不受算法控制,他们就是控制算法的人。

 

(三)少数精英变成“神人” 

世界上总有一些精英是一直重要和有用的。这些人才是世界的主人,站在算法系统背后,做最重要决策的人。 

普通人听算法的,算法听他们的。 

而且他们不是普通的智人,而是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了的人,成了神人 

20世纪的医疗技术以治病为主,21世纪的医疗技术可能给人升级为主要目的。而且只有极少数富人能花得起升级的费用。 

 

第10、11章 科技人文主义、数据教 

基于科学实验的判断,加上世界三个趋势的发展,21世纪正在酝酿新的宗教以取代自由主义的地位,作者说目前能看到的有两个:

 

(一)技术人文主义

 

较保守的科技人文主义仍然认为人类是造物的颠峰,只是需要更优秀的人类,以神人取代智人。 

科学实验证明人其实没有自由意志,不能选择欲望,每个决定都是各种欲望交战妥协的结果。 

神人要做的事就是干脆用技术手段去除哪些不必要的欲望,如果目标是金钱和权利,那跟这个目标无关的想法,全部去除掉。 

作者赫拉利认为,科技人文主义这条路走到最后依然会面临意义危机。

 

(二)数据教和数据主义 

更进一步的理论是这样:世间的一切学科,无论是科学、文学、音乐还是经济学,背后都是数学模式。从数学角度,我们可以把一个人、一个动物、一个公司或国家都想象成一个数据处理系统。 

生物体无非是各种算法的集合。经济学无非就是把参与各方的欲望和数据搜集到一起,然后做个决策。所有这些无非就是处理数据。 

传统上,人们希望理解这些数据,从中获得知识和智慧。但现代数据主义者认为:有些东西的数据太过于复杂,你理解不了也无需理解,直接让算法处理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发现规律拿来用就行了。 

这种观点其实就是最近常说的大数据的思想。 

如果把每个人都想象成一个处理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信息交流,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整个人类历史,就是给这个系统增加效率的历史。 

如果一切都是数据处理,那我们就可以把一切问题当成算法问题。只要我们建立了一个万物互联的网络,这个网络和它包含的各种算法,就能够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替我们做出各种决定。 

到那个时候,与其信奉个人、信奉神人,还不如信奉这个网络! 

终究有一天,万物之网会发展到人类无法理解的地步。算法之间相互配合和升级,算法自己产生新的算法,万物之网独立于人类而存在。到那时候,万物之网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宝贵的东西,比人更宝贵。

 

 

0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